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

怎么写《东方文学读后感》才能拿满分?(精选5篇)

更新日期:2025-03-19 18:11

怎么写《东方文学读后感》才能拿满分?(精选5篇)"/

写作核心提示:

写一篇关于东方文学读后感的作文,需要注意以下事项:
1. 确定主题:在写作之前,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,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、人物形象、艺术特色,还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。
2. 突出重点:在作文中,要突出作品中的重点内容,如经典语句、情节、人物关系等,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。
3. 结合自身:在分析作品时,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,谈谈作品对自己的影响,以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。
4. 结构清晰: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,一般包括引言、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。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,主体部分分析作品,结尾部分总结全文。
5. 语言表达:在写作过程中,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,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。同时,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,使文章更具文采。
6. 观点明确:在分析作品时,要明确自己的观点,既要肯定作品的优点,也要指出作品的不足。观点要客观、公正,避免偏激。
7. 引用恰当:在作文中,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、情节等,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。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,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。
8. 注意篇幅:一篇读后感的篇幅不宜过长,一般控制在500-800字为宜。

1

知我中华历程,爱我中华精神,兴我中华未来

很久以前,在遥远的东方,有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。当时那个国家的科技并不发达,常常面临着战争的威胁,受到外界的侵略。可是那个国家并没有为此而胆怯,他们勇敢地站起来,与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。他们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,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放下武器,低下了高傲的头颅。1949年1。0月1日,在东方的土地上,站起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,那就是中国。
《我爱你中国》这本书分为三个乐章来向我们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变化。
第一乐章写“祖国新生”:主要讲新中国的诞生,建国元勋的经历和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;第二乐章写“改革开放”:主要讲邓小平爷爷的光辉历程,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贫困村变成富贵村,中国走向世界,“中国制造”向世界走俏;第三乐章写“走进新时代”:主要讲国家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,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,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自然灾害和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。
书中的每一个语句、每一个字、甚至每一幅图画都展现了中国强大,展现了每一个人对祖国无比的热爱。当21世纪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,日益强大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,中国的脚步迈向世界。如今我们祖国的科技事业越来越发达,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。祖国的成就是爱国的使者创造的,没有了他们祖国也不会有今天,无论是伟大的毛泽东主席,还是渺小的为国作出贡献的人,他们同样值得称赞,因为他们同样爱着我们的祖国。
知我中华,爱我中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,兴旺,我相信:每一个中国人民,每一个热血同胞,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,他们将会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。一个古老的民族,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2

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

【龙的脊骨】

"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,她的名字叫中国。"当熟悉的旋律响起,我的心中总会涌起阵阵暖流。

翻开《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》的篇章,如同触摸到巨龙温热的脊梁:我们吟诵的诗经楚辞是她的低吟,挥毫的墨香是她的血脉,青瓷白釉上的冰裂纹勾勒着她沧桑的面庞。这些不仅是文明的印记,更是支撑巨龙腾飞的力量。

触摸历史的脉搏,兵马俑仍昂首挺立守护着千年长梦,大运河的波光里依稀倒映往来的商船。记得那年暑假,我在安阳殷墟见到青铜器上的饕餮纹,裂纹里仿佛藏着甲骨文的呼吸。可当我试图画出女书文字时,笔尖悬在空中却描不出那优美的菱形符号。

心底的疑问如雨后春笋:皮影戏台前为何不再有孩童雀跃?春联上的金粉为何不再映着灯笼摇晃?曾在戏楼里看过老艺人的绝活——三尺素绢上,他的十指能舞动百万雄兵,可那年的铜锣声仿佛还飘在风里,戏台的红漆早已斑驳。

但希望总在裂缝中生长。镇子东头的王爷爷每年春节都支起皮影架,白发映着幕布的光影,给我们讲杨家将的故事。他总说:"要像竹篾里的线,把这手艺串起来传下去。"现在村里的小学生课后都会去学耍皮影,幕布后跃动的不仅是英雄豪杰,还有童声朗朗的笑语。

合上书本,我有了新的主意:和同学们组建文化探访小组,用手机拍下老手艺人的绝活上传网络;在教室后墙布置"传统技艺角",展出我们自己临摹的女书作品;今年的中秋诗会,我们还要编排皮影戏版的《静夜思》......

巨龙从不曾老去,她的鳞片正映着新时代的晨光。当你看见少年在白瓷素胚上勾勒青花,当稚嫩的童声在古城墙上诵读《三字经》,你会懂得: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银河中的星光,让传统与未来永远相望。

3

东方醒狮的腾飞之路

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,屹立着历经五千年沧桑的中华。巍峨的长城诉说着过往,蜿蜒的长江滋养着文明,可这片沃土也曾饱受苦难。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,到黄海之滨的惊涛骇浪,母亲伤痕累累的身躯上,流淌着南京城的血泪,燃烧着旅顺口的战火。

初春的寒风中,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还带着冰碴;湘江战役的血水里,陈树湘师长紧捂伤口的草绳已浸透殷红。但母亲的儿女们从不屈服:方志敏在牢房里写就《可爱的中国》,赵一曼在刑场上留下给宁儿的信。就像红军踏过的岷山千里雪,看似沉寂的土壤下,正孕育着希望的萌芽。

时光流转,新的时代篇章开启。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身影,定格成"铁人精神"的丰碑;焦裕禄手植的泡桐树,在兰考盐碱地上撑起绿色天空。罗布泊的蘑菇云震醒世界时,远在安徽小岗村的十八枚红手印,正悄悄掀起春潮。当海尔厂长用锤子砸碎次品冰箱,那清脆的声响,不正是中国制造觉醒的足音?

如今仰望星空,嫦娥揽月带回的月壤,饱含三十八万公里的深情;俯察大地,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的梦想,已在金色稻田里抽穗。我看见张合礼用焊枪勾勒高铁的轮廓,瞥见胡双钱在0.24毫米间雕刻匠心。当《我和我的祖国》旋律响起时,小学生胸前的红领巾,和大山深处支教老师斑白的鬓角,都泛着同样赤诚的光。

叙利亚夜空划过的导弹,惊醒了我们岁月静好的梦。教室窗外梧桐树沙沙作响,合上《大国崛起》的书页,我忽然懂得:课本里"少年强则国强"的箴言,不仅标注着过去,更书写着未来。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,我们既是追梦者,也终将成为筑梦人。

4

《呐喊》读书心得

用讽刺的语言,愤怒的呐喊,唤醒已沉睡百年的巨龙,重振华夏雄威!
——题记
当东方启明,沉睡已久的巨龙腾空而起,在空中咆哮,此时中华儿女已经苏醒;当烈日高照,东方雄狮已站在最高点怒吼,此时中华儿女已经觉悟;当日月生辉,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庄严宣誓:“我爱祖国!”此时中华已经富强!在民国时期,有这样一位革命者,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。”他——是爱国主义作家鲁迅。
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小说,其中我最欢的是《呐喊》,它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底层民众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。鲁迅在《呐喊》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,怎样弃医从文,拿起手中的笔,针砭时弊,追求真理,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,呈现了鲁迅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心路历程。文章文笔辛辣,语言简练,发人深思,读之使人欲罢不能。
其中令我最为深思震撼的是《药》一文,这篇文章写了华老栓为了挽救爱子小栓的病,愚昧无知迷信人血馒头是神药,花光自己毕生经营茶馆获得的惨淡收入,最后落得人财两空的悲惨遭遇。鲁迅先生这样用笔生动的写出来,虽哀其不幸,但更多是怒其不争,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大量的人愚昧无知,迂腐麻木,想唤醒整个社会也太不容易。在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的对话,在对话中我感觉夏瑜并没有死,革命的火种没有灭,会燃遍整个中华大地,但当时夏奶奶不理解革命者夏瑜矢志不渝奋斗的事业,同时吃了沾满革命者鲜血馒头的小栓,最后也愚昧无知的死了。但不管怎么说,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一定会送上断头台和压迫人民的.黑暗反动政府一定会推翻。每当读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话:“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,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。”我也大概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的真正原因了。
读完《呐喊》使我想到了一位女英雄秋瑾,1907年5月,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,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支持,但起义计划很快被泄露,徐锡麟只好7月6日被迫发动起义,结果可想而知失败,这样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革命者信息也被泄露,同志们强劝秋瑾暂避一时,但她并没有退缩,义无反顾地继续坚持革命,为拯救民族危机不怕牺牲,最后于1907年7月5日英勇就义,慷慨激昂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,成了中国妇女界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第一人。正是有这么多革命者前赴后继,沉睡已久的东方巨龙必将腾空而起。
旧中国时期,虽暴发了多场起义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黑暗政府愚昧百姓,腐败丛生,但终就被瓦解。一代一代的革命者用血来浇灌他们那个年代,虽方式和结果不一样,但都是伟大的。没有他们血的付出,也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,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,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。

5

消除隔阂与保护文化多样性

消除隔阂与保持文化多样性
正如前面所提到的,中华文化是独立于世界文明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文化体系。这注定了我们与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文明体系有不少的隔阂。西方世界从地中海文明发展开始,就是商业文明,而东方文明是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农耕文化,西方更注重探索,东方更注重积累。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。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年复一年的农耕中,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耕作,而这些知识显然对西方商人毫无作用。
到了近代社会,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,迅速积累财富,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。与此同时,西方世界也不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送自己的文化以及价值观,不断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。在我看来,世界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,文化入侵不仅损害他国利益,同时也妨碍了世界的发展。每种独特的文明都有其值得借鉴的优点,是全人类的财富。“和而不同美美与共”,只有互相尊重,才能共同发展。作为当代年轻人,更应该积极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并将其发扬光大。
【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《全球通史》读后感】相关文章:
《全球科技通史》读后感03-02
《全球通史》读后感范文06-24
关于全球通史读后感08-18
《全球通史》经典语录12-26
读《全球通史》有感08-17
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(精选19篇)09-30
全球通史读后感(通用11篇)07-18
《全球通史》读后感(通用9篇)06-19
《全球通史》读后感(通用6篇)06-23

热门标签

相关文档

文章说明

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,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,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。

一键复制全文
下载